当前位置:主页 > 聚焦 > > 正文

全球热讯:8C 快充、车车互充、“双枪”并充 破解“补能焦虑”车企技术路线百花齐放

时间: 2023-06-07 00:29:53 来源: ZAKER财经


(资料图)

财联社 6 月 6 日讯(记者 刘阳)当充电体验成为用户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,如何 " 补能 " 成为主机厂重要的思考。6 月 6 日,广汽集团内部孵化企业巨湾技研发布全新自研 " 凤凰电池 ",该产品对 300-1000 伏整车电压平台的不同车型,均可在不改变整车原有电气架构的情况下实现极速充电,可实现全天候 8C(0-80% 充电仅需 6 分钟)极速充电。

" ‘凤凰电池’将于明年量产。" 巨湾技研方面透露,该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可达 260Wh/kg,实现一次充电可续航 1000 公里,全生命周期使用极速充电,寿命也可达 10 年或 80 万公里。" 目前,包括广汽埃安在内的 8 家客户,均已应用上第一代极速电池产品,后续也将会逐步升级为我们的新一代产品‘凤凰电池’。"

广州巨湾总裁裴锋认为,快充的初衷就是解决快速补能问题。由于超充站的充电效率与加油站接近,整体的建设和运营逻辑与加油站会越来越相似,具备超充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市场主流。" 极速充电将成为电动汽车产业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。" 裴锋判断。

相关数据显示,尽管补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,但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平均充电时长普遍在 1 小时及以上,充电耗时 1 小时以内的充电桩占比不足 4%,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车企需要在高压快充领域实现快速突破。据 2023 电动汽车百人会介绍,无论是保时捷、奔驰、宝马等国际车企,还是广汽、吉利、长城等自主品牌,亦或是小鹏、蔚来、理想、岚图、合创等造车新势力,均已围绕电动汽车极速充电进行布局。

" 补能焦虑已经取代里程焦虑成为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。" 在业内人士看来,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焦虑普遍存在的今天,不能在充电体验方面 " 掉队 ",甚至将补能打造成竞争壁垒和差异化优势,进而拉升新能源汽车销量,这几乎是每一家新能源车企的 " 明牌 "。

为了告别 " 补能焦虑 ",此前一天,作为吉利控股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,在集团招标采购平台公开招标移动补能 V2V(VehicletoVehicle,即 " 车车互充 ")量产项目,推动其移动补能产品开发及量产。招标要求,设备能力必须满足峰值功率可达 22 千瓦,输入电压 380V 时输出功率不低于 16 千瓦;充电枪线线径规格不高于 26 毫米,充电枪线为双头 9 孔直流充电枪同时支持双向电子锁及温感功能,具备手动强制解锁功能,实现将 A 车的电能够给 B 车进行充电工作(A 车、B 车均有直流充电口),满足 " 能停车的地方就能充电 " 的使用场景需求。

值得留意的是,在 4 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,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,当前行业还没有形成超充标准共识,为破除瓶颈,建议采用 " 多枪快充 " 模式,即用两把枪或者多枪同时给一台车充电。随后的 5 月,腾势汽车在其品牌日宣布,腾势 N7 搭载的全球首创双枪超充技术,可实现充电 15 分钟续航 350 公里,实现用户出行的最大自由。同时,腾势还独家开发出了大功率直流 V2V 技术,并突破性地实现一次性将充电功率提升到了 60kW,远超当前市场主流 22kW 的最高充电功率,目前该技术已经搭载在腾势 D9 上。

" 目前,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 1000 多万台,如果用多枪快充,基本都可全部兼容,未来可拓展,不用改现有标准。" 王传福表示," 多枪快充 " 可兼容现有车辆、可扩展充电千瓦数、对用户和充电商友好、不用改充电标准等," 比亚迪在该模式上已有 100 多项专利,愿意给行业免费使用。"

关键词:

相关文章

全球热讯:8C 快充、车车互充、“双枪”并充 破解“补能焦虑”车企技术路线百花齐放

财联社6月6日讯(记者刘阳)当充电体验成为用户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

来源:ZAKER财经2023-06-07

沪苏浙皖签署文旅发展框架协议 拟打造长三角文旅一体化新样本_全球关注

观点网讯:6月6日,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。论

来源:金融界2023-06-07

澳优(01717.HK)拟1.477亿港元出售Pure Nutrition的60.0%权益及相关债务

格隆汇6月6日丨澳优(01717 HK)宣布,于2023年6月6日,AusnutriaNZ(为公

来源:格隆汇2023-06-06

“少井高产”!我国特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实现新突破|观焦点

今天,中国石油首个自主开发的特高含硫气田——铁山坡气田全面投产,标
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-06-06

天天新动态:新套路!伪造证监会文书,连骗带威胁

非法证券活动屡禁不止,“李鬼”又有新花招!近期,有诈骗分子竟伪造证

来源:上海证券报2023-06-06